Sunday 13 November 2016

沒有特別迷偶像,也沒有對音樂有什麼特別的研究,聽不懂很多現在的西方流行樂,而華人流行樂和韓式流行樂也逐漸往西式轉變(是致敬,是抄襲,是跟風,是跟“流行”,見仁見智)。所聽得懂的歌手隨著年齡的增長(說著自己),逐漸變得寥寥無幾;沒有機遇,也沒特地找機會,所以也還沒參加過任何一場演唱會。以前倒是有去過民歌餐廳聽歌,只是那種喝喝啤酒,興起的時候點些歌的場景已不復。

對於樂器倒是有比較多的興趣,說是樂器,並不是音樂,因為這個興趣是源於對事物的好奇心。有些歌曲聽了,會想要找歌詞來品味,倒不是品味歌詞的含義,比較多是在於欣賞那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中文詞語,所以很多時候都會因為聽歌聽著,被那優美的詞句戳中,進而放上那些對其他人來說是無厘頭的話語。華語造詣是差,但對於欣賞這些白話歌詞還是能的;而對音樂全然不懂,就單純地只是因為感覺對了,旋律對了,曲調對了,就覺得好聽了。

喜歡了,就躍躍欲試,會跟著哼,甚至把歌詞打印出來,當作小學默寫般在背(對於考試倒沒那麼認真),好聽不好聽是其次,或根本就不是考量之一,反正有那種參與的感覺就是一種享受。好了,歌唱是會了,在曲子部分就有了想要探索的心。看著演奏家靠著手、或嘴、或腳,把旋律彈奏出來,那種視覺與聽覺完美交合的感覺,又讓我躍躍欲試了。可能長大了專注力沒那麼好,也可能純粹懶惰,總之是尚未成功,還須努力。

無論如何,在窺看了樂器的一小部分後,視野開闊了,看到樂器表演時所注意的部分就不一樣了。還沒到會去演奏廳欣賞古典樂的境界,但凡事都有個開頭,所以在經過了兩年前無意放了鴿子後,這次如約出席友人的大學華樂團演奏會。

關於音樂的評價就免了,不懂音樂,更不懂得民族樂的精髓,只是一向來都很敬重那些為維持中華傳統出力的人,很用心地聆聽,很專注地體會。要挑的話,就是對於西式樂器在華樂團裏佔的“戯份”重了點,尤其那是全然不同的格調,是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覺;但那是全球化的問題(嗎?),之前也讀了篇文章,對於這種勉強湊合的行爲頗有微言。

不談音樂,談熱忱。看著這些大學生毫不浪費那珍貴的大學時間,轟轟烈烈地搞了個“千人宴”,節目的流程,安排等都做得異常地好,那背後的努力和付出絕對少不了。比對囘自己那怕事怕麻煩而揮霍了大學青春的心態,更是異常感慨。一向來都想得很多,想得太多,對於所謂的夢想從一開始的躊躇不前,到現在已經不了何謂夢想。

如今只能叫自己不畏懼探索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