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1 April 2008

Deep Talk About Rubik's Cube

昨天看了Pursuit of Happyness
会看这部戏也是因为之前听过戏里有说到Rubik’s Cube

做了些研究,
发现到Will Smith为了这部戏真的去学了如何解魔方,
从这边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地敬业,
为了戏中短短的几幕,肯下功夫学习。

他的老师是Tyson Mao
美国华裔,台湾人,WCA的创办人之一,
盲解的开创先锋,曾经上过CNN表演盲解,可惜弄错一步,没完成,但他证明了关着眼睛也能解到魔方的。

还没真正看到Tyson Mao的LBL Method
但在戏中大概看到,应该和我学的差不多。


说完了Beginner’s Method
是时候更进一步了。

比较advance的解法应该有蛮多个的,
我所知道,有尝试研究过的就有三个比较出名的,
Fridrich Method, Petrus Method, Roux Method

这些方法的命名当然是根据它们的创办者,
Jessica Fridrich, Lars Petrus, Gilles Roux

而在这三个里面,我所使用的,
是我认为最容易理解的,和LBL其实是差不多的,
The Fridrich Method

Fridrich Method也被称为CFOP Method

Cross
F2L (First 2 layer)
OLL (Orientation of Last Layer)
PLL (Permutation of Last Layer)

这里所说的是它的步骤,
Cross,就像LBL的,建议定好一面作为标准,永远都从那一个颜色开始;
F2L,异于LBL的一层层,这个是两层一起解,不止快,而且还省很多步;
OLL,和LBL差不多,但一次公式直接把整面都翻好;
PLL,也和LBL差不多,也OLL一样,也是一次公式直接把每一块都搬到对的位置。

它被称为高级的解法,当然有它的好处,和难度。
LBL,有人能做到30几秒,但我是用这个方法的平均只能是大概五十秒;
学了Fridrich,我现在已经能大部分压在四十秒以下了。

Fridrich里最明显能加速的,是F2L和PLL
但是
F2L总共有不知41还是42个cases;
OLL有57;
PLL有21。


怕了吗?
在我学F2L的整个过程中,我完全没有用到任何的公式。
是,它是有很多情况,但因为它只是在第二步而已,只要不干扰到已经做好的Cross,还是有很多地方是可以让你自由转动的,靠着理解,trials and errors,你会对魔方有着更深的理解,并且会发觉到F2L其实是最有趣的部分。

OLL和PLL就真的没法了,我这种不是天才型的,只能跟着公式学习。

PLL也是很有用的,它把你之前可能需要用到两三步,甚至四步的,缩短到一步,
但因为有很多restriction,不可以弄乱底下两层,不可弄乱顶层颜色,所以公式都会特别地长,十步十五步都不出奇的。
很幸运给我看到一个台湾人所弄的教导,教人应该怎样拿方块,怎样转才会顺手,顺手了,就会容易记,也快得多了。
就在两天前,我总算学会了全部21个PLL,时间虽然没有说很明显的进步,但至少我又朝sub-20迈进一步了。

而那死人的57个OLL,我大概只会个四分之一,目前是没什么打算放effort进去,毕竟,学习一个公式不是难在记得该怎么转,而是什么时候要用哪一个公式。
而记得方法就只有不断地练习,要练习,也要有那个case的出现,在57个里面,要一直拿到你在学的那几个,谈何容易。


就这样,现在平均是大概35秒,等我七月拿到较好的方块,加上不断地练习,希望能在今年内sub-25吧。

P/S: 我只学了一种方法,因为其他的两个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希望七月时也能从朋友那边学到Petrus Method.


很闷对吧,看完整篇的应该没几人。
罢,也是写给自己的一篇。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i can do the second layer le....
but the third layer still cannot...
haiz...

G said...

Just refer to the site and put some effort onto it.